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山流水成语典故

时间:2023-07-29 09:55:35 晓丽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高山流水成语典故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山流水成语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山流水

  成语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成语用法: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来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造句:曹禺《纪念易卜生诞辰150周年》:“易卜生是戏剧创作天地中的高山流水,人们的知音。”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释义】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高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从此以后,琴艺精进。不久,老师见他已经学成,便让他自行离去。于是,俞伯牙开始四处游历。

  一天晚上,俞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心中有所感受,便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俞伯牙闻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暗自吃惊,想不到一个樵夫竟有如此高的欣赏能力。他故意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他又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于是,两人成了心心相印的挚友,并约好明年中秋十五在此相约赏中秋。

  没想到第二年中秋钟子期却死了。俞伯牙到他的坟前去祭奠,奏了一首哀伤的曲子后,便将琴摔碎了,发誓从此以后不再抚琴。

  成长心语

  琴音好弹,知音难觅,这就是在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不弹的原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行为在社会上是需要回应的。一个人弹琴弹得好,还得有人能够欣赏,如果没有人能够欣赏,则无异于对牛弹琴。人有时候确实是为别人而活着的,为知己而活。知己,能彼此读懂对方的每一个眼神,能明白对方每句话的含义;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他们无须花言巧语,也无须朝夕相处;他们不在乎对方的相貌,也不在乎对方的贫陋;他们从来都不刻意隐瞒自己,因为在知己面前自己无所遁形。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成语人物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高山流水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12-01

成语典故07-25

不教而诛的成语典故12-30

断齑画粥的成语典故02-10

杯弓蛇影的成语典故03-10

讳疾忌医的成语典故08-29

曲高和寡的成语典故04-03

先忧后乐成语典故09-20

曳尾涂中成语典故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