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离骚》第二课时教案

时间:2021-03-31 14:03:02 高二 我要投稿

《离骚》第二课时教案

  《离骚》教案

《离骚》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2。 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情操。

  教学要点

  1。 检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1。 学习课文中托物陈辞,比兴达意的写法,了解课文中运用移情而形成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2。 鉴赏文中的精彩诗句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 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

  全诗分为两部分。1~~5节诗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

  6~~12节写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研习诗歌的1~~5节

  1、学生集体朗读

  2、学生朗读1、2节。教师提问:这两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身世,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3、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3、4节

  提问1: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提问2: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提问3:如何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3、4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4、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提问l: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7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提问2:“惟草术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人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6学生自由朗读前5节。

  四、具体研习诗歌的6~12节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2)如何才能实现此理想?诗中是怎样阐发的?

  (3)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

  (4)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明确: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之踵武”,即赶上先王们的足迹。

  (2)要想实现此理想,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不合理的治国法度,也即应实行“美政”。他从“美政”的要求出发,托古喻今,在诗中一再称道尧舜等圣王(“众芳之所在”“遵道而得路”),否定桀纣等暴君(“昌被”而“窘步”)。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屈原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圣王,才能君临人间,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t

  (3)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楚怀王时期,他担任过左徒和三闾大夫两项官职。三闾大夫掌管五族三姓(昭、屈、景)之事,屈原在这个职位上曾努力栽培王族子弟,希望他们成为优秀人才,为国效力。当他任职左徒时,更受到楚怀王的重用,“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所以屈原很想利用这些条件来实现他的远大政治理想,即首先使楚国富强壮大起来。于是,他“导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后”,勇于担当振兴楚国的重任。

  (4)诗人面对着的楚国现实是: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民生之多艰”,使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境。而楚王却“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齎怒’’‘‘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诗人遭谗见废。正由于此,导致了诗人“美政”理想的幻灭。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的楚国,不能顺应历史洪流前进以致必然崩溃的命运。

  (解说: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层次地理解诗歌内容,便于抓关键句条理背诵)

  3.学生试背6~12节。

  五、品析诗歌艺术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屈原的高尚品质,那么,诗人是如何表现其品质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后明确: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光辉俊洁的人格。用“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2.教师补充

  我们把《离骚》中作者以“香草”“美人”喻指自己美德的这种表现方法称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经常见到。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田园,过清淡朴素的闲居生活而不感寂寞的思想感情)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朱·文天样《过零].洋》)

  (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概括追忆)

  3.要求学生从自己知道的诗歌中举几例运用了“移情法”的句子。

  明确: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这两句写对社会人生客观规律的参悟,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生活是复杂的,就像春天的繁花芳草,到处开放,到处生长,逐渐使人眼花缭乱,使人策马奋蹄,不断地前奔探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其五)

  (表达作者希望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唐·戴叙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解说:联系旧知识.意在加深学生对移情法的理解)

  4.要求学生将《离骚》和前边学过的《诗经》作个比较,看看二者有何异同?

  明确:不同点:(1)形式不同,《诗经》为整齐的四言诗,《离骚》的句子不拘长短,可六言、七言。

  (2)表现的手法不同:《诗经》为现实主义的手法。《离骚》为浪漫主义的手法。

  相同点:二者都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5教师可补充本文的赋、比、兴的运用特点。

  明确:本文的赋既用于叙事,如追述身世和名字的由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也用于抒情,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本文的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以香木比喻群贤,以婚姻好和比喻需臣亲密合作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解说: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自己动脑,明确两大创作手法的特色,加深其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六、课文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生活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神山仙界。柳宗元曾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同时,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词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离骚》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离骚》教案10-15

离骚-教案02-04

《离骚》教案的范文02-03

《离骚》教案模板02-04

离骚的教案参考02-04

《离骚》知识的教案02-04

《离骚》设计教案02-02

《离骚》备课教案02-03

《离骚》教案设计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