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语文的课件

时间:2021-03-24 17:09:44 七年级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的课件

  课件对于教学质量来说是很有影响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的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七年级语文的课件

  七年级语文的课件一

  (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四个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并试着说一说省略的内容。

  2。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你会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课文。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结合课后问题: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妹妹说点什么?引导学生同人物对话,并写下来。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1。按照课后要求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可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引进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2。推荐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

  (1)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2)阅读《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

  七年级语文的课件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按顺序的展开描写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自己注音、释义。

  2、搜集有关春的诗文。

  3、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初通文意。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法国有一位雕刻家,叫罗丹。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相信大家一定听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忆江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咏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钱塘湖春行》《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以上背诵的古诗句、成语,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我们学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令人陶醉的春色!(板书课题、作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文学常识(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语文学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

  2。正音释义

  酝酿   蓑笠  抖擞  嘹亮 黄晕  应和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烘托  朗润

  卖弄  宛转  涨  散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边听边体味美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导朗读要求:基本语调该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质朴,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并思考以下问题: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怎样划分?

  (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结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怎样划分?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文中具体描绘了五幅春景图。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第七自然段

  根据以上归纳,我们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

  归纳出: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感

  (一)指几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作者盼望春天到来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上可以看出?

  ( 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盼望着,盼望着 ,连用两个“盼望着”,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反复可以更形象生动地突出急切之情。)

  2、除了两个盼望着,还有两个了,“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起读一下,读着给人什么感觉? 一种亲切柔和的感觉,充满了喜悦之情。

  而且讲“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还用了一个什么修辞?拟人。

  3、小结:

  这一段,看似简单实际也是耐人寻味的。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作者通过抒情的手法,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方法给我们写出了他渴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还有对春天的亲近感,喜欢春天的感情。

  4、齐读第一节,注意读出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欣喜之情。再来思考一下,文章一开头就表达了急切、喜悦之情,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呢?

  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奠定了全文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 。

  (二)朱自清是那样的期盼春天,春天来了,他美妙如诗的妙笔又给我们勾勒出怎样美丽的图画呢?(全班齐读第二段,五幅图画每人读一节)

  1。作者第二段一开始便用拟人的手法(刚睡醒)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的描绘,突出万物复苏的特点,“欣欣然” 则包含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千盼万盼的春天来了。那么接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一切睡醒、春回大地的景象呢?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由面到点具体勾勒出山色、春水、阳光等三个方面春回大地的景象,语言优美,特征突出、顺序清楚,为具体描绘五幅图画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2。 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之后,作者才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工笔细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

  教师先介绍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学习写景散文

  (1) 写景顺序;

  (2) 写景散文的语言特色,修辞;

  (3) 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特征突出;

  (4) 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的感情。

  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具体感知“春草图”,诵读,品味。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指点)

  ①顺序: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语言特色:修辞:拟人、排比——形象再现了春草勃发带给人的欢快心情。

  用词:动词:“钻”;叠词:“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

  “轻悄悄”“软绵绵”

  ③写出春草的什么特点?新,充满活力。

  ④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之情

  (学生尝试诵读、背诵。注意通过抑扬、重音、节奏的变化表达出感情。)

  四、 课堂小结

  学习了以上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阅读写景的文章:写什么景?抓住什么特点?用了怎样的顺序?有何语言特点?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这样学习,我们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真正形成阅读写景散文的能力。

  五、 布置作业

  1、 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 诵读全文,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