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课件

时间:2022-05-27 15:20:56 五年级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课件(精选6篇)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课件(精选6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会找一组数据的众数。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的能力。

  3、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

  4、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能针对不同情境正确选择统计量表示。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众数

  师:同学们,在上数学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你们填写成语的能力,大家想一想表现给老师看看。请看屏幕:( )所周知 万( )一心 ( )志成城

  师:三个成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那就是“众”

  “众”的含义是什么?(是大多数的意思)

  师:同学们的语文基础知识还挺扎实的,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跟“众”字有关。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同学们手上的计算器在还没用到之前我们先不去碰它,能做得到吗?

  师: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喜欢。

  师:喜欢体育运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因为它能让人强身健体。

  老师发现,我们很多学生特别喜欢打篮球,而且他们的球技也不错,老师这儿有一组学生的投篮练习成绩,请看屏幕:

  10个学生每个学生投10个球,练习成绩如下:单位(个)

  5 5 6 1 5 2 5 5 5 5

  你们能同桌合作,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吗?

  平均数是:4.4 中位数是: 5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平均数呢?

  生:把一组数据的所有数加起来再除以个数,就得到.师:大家也是这样算吗?

  师:这么说平均数和一组数据的所有数都关系,反映是的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平均数 整体水平 和所有数据有关)

  师:中位数呢,你们又是怎么求?

  生:(5+5)÷2=5

  师:说得真好,大家也是这样求吗?你们在求出中位数前,是先怎样整理这组数据?

  生:按大小排列顺序。

  师:这么说中位数和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因为中位数处于一组数据的中间位置,所以它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什么水平?它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板书:中位数 一般水平或(中等水平) 和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

  师;你认为用哪种统计量表示这组数据的水平比较合适?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用中位数5表示这组数据的的成绩比较合适,因为大部分同学投篮的个数集中在5个。而平均数4.4明显地比大部分数据小,因为受到偏小数1和2的影响.在这组数据中偏低了.)

  4、课件出示 观察这组数据,认识众数。

  师: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平均数,中位数的知识。在统计中平均数,中位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除了它们,还有一个数也能表示这组数据的情况。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师:现在我们再看这组投篮数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哪个数据最特殊?出现了多少次?(5出现的次数最多)

  师:你们的眼睛真明亮,5出现的次数超过了整组数据的一半,也就是说投下5个球的人数最多。

  师:同学们,像这样,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板书:众数)

  根据你们的理解,你们认为“众数”这两个字,(板书:众数)哪个字最关键。众是什么意思呢?还记得吗?(板书:出现的次数最多。)

  师:同学们,5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因为在这一组数据中它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5也可以反映这组数据的水平?它反映是的什么水平呢?

  师:在家看看,这组同学投篮的个数集中在中哪个数?(5)所以我们说众数5反映了同学们投篮成绩的集中水平?(板书:集中水平)它受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吗?

  师:下面让我们继续在生活中了解众数吧!

  二、依据情境,理解众数

  1、选演员

  师:同学们,还有一个多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相信大家一定很期盼这一天的到来。五(3)班的同学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要选10名同学组成一个舞蹈队。如果你是舞蹈老师那么你觉得在选择舞蹈队员时,一般应该考虑到哪些问题?(学生回答)

  (1)(课件出示)师下面是20名舞姿比较好的侯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根据以上数据,要从中选出10名同学组成舞蹈队,你认为舞蹈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你能试着帮老师选一选吗?请看大屏幕的要求:

  (2)同桌合作探究要求:

  1、先仔细观察这一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特点?并同桌合作用计算器算出平均数,中位数,找出众数。填在学习卡上。

  2、同桌合作,从中选出你们认为比较合适的10名同学的身高,填在学习卡上。

  3、你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3)汇报交流。师:现在哪一桌来说说你的答案。生:回答。

  (4)做出决策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你觉得应该根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中的哪一个来选队员的身高好?(师:为什么你们都不根据平均数,中位数来选择舞蹈队员呢?)生:答。

  师:的确你们说的那样。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

  ⅰ平均数(1.475M)

  ① 按照平均数,这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② 哪十名队员的身高在1.475M左右?

  ⅲ 众数(1.52M)

  哪十名队员的身高在1.52M左右?

  师:同学们,你选出来的队员身高的确是最标准的.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刚才你们所选舞蹈队员的身高就是按哪个统计量来选的?(众数5)。按照众数来选队员,身高基本一样,很匀称,整个舞蹈队形让人感到很整齐、很美观!

  (过渡:从这一个例子可以看出来,除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同样有重要的作用。)

  2、1分钟跳绳比赛

  学校举行1分钟跳绳比赛,五(1)班、五(2)班、五(3)班8名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请分别找出这三组数据的众数。

  五(1)班:120 150 105 150 150 186 150 150 ( )

  五(2)班:183 108 183 216 196 183 216 216 ( )

  五(1班:126 157 169 200 198 224 115 215 ( )

  师:在找这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不唯一,可能没有)

  三、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师:看来同学们对众数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你

  1、给鞋店经理当参谋

  红蜻蜓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情况如下:

  尺码

  34 35 36 33 38 39 40

  (1)如果你是鞋店的经理,你会关心哪个数据?(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你对鞋店的经理有什么建议?

  (过渡:商品的销售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真少不了众数呀!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很多事例用到众数知识,只要你是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

  综合练习。

  师: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你们能试着用它们来解决一些问题吗?请继续看题。(课件出示)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如果一组数据的众数是7,那么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7。( )

  (2)、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大于众数。( )

  (3)、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能相同。( )

  (4)、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

  结束语:同学们,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那么你们对它们有多少了解呢?也就是说你懂得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哪些知识。

  3、请同学们分析判断,看看使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

  (1)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 )

  (2)五(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

  比较两个班的数学成绩。( )

  (3)在学校演讲比赛中,小红想知道自己处于 中位数

  什么水平。( )

  (4)面包店老板想知道哪种面包销售最好。 ( )

  师: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在实际问题中,我们要学会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和具体的问题灵活选择。

  四、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一定的认识,那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你们能说说吗?可能结合老师的板书说说)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众数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平均数、中位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但这三量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综合大家的意见,老师总结如下,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平均数:平均数是应用最广泛,用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整体水平。因为它与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所以受组内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排序中处于中间的位置,在统计学分析中常扮演着“分水岭”角色。它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但它也有美中不足,需要对所有数据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才能找出。

  众数:众数是对各数据出现的次数的考察,它也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能够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众数能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更大的方便。

  师:课下,同学们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完成最第4题的练习。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学得开心吗?知道大家学得开心,老师就放心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课件 篇2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

  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 。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五,作业:

  教辅相关练习。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2.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旧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归纳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受到环保的教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正确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提出问题

  1.回忆旧知,做好铺垫

  师:前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分数,(板书:分数)关于分数,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知识?

  2.设趣导入,提出问题

  ⑴学生自报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说一个自己喜欢的最简分数。如

  ⑵学生提出研究问题

  师:如果选择这两个分数,(圈出两个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异分母分数如:12 ,25 )我们可以研究他们什么?(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它们的和是多少、它们的差是多少)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分数加减法。板书:加减法

  3.引导比较,揭示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跟前面刚学的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异分母

  二、自主探究,尝试体验

  (一)质疑问题,渗透方法

  师: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碰到新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二)初次尝试,体验方法

  师:那么请大家选择第一道来做一做。

  1.学生独立尝试。

  2.汇报结果。(师:谁来说一下?)

  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若没有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把过程写出来)

  研究通分如:12 +25 =510 +410 =910

  师:(指着通分过程问。)这一步我们在干吗?为什么要通分?(强调: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可以相加减。)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三)二次尝试,熟悉方法

  下面,我们就用这通分的方法来算一下这两道题。

  12 +57 = 57 -49 =

  1.学生独立尝试。

  2.汇报结果。

  3.反馈交流。

  (四)自选计算,巩固方法。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任选一题做在自己本子上,注意格式!

  汇报反馈(学生口答形式)

  (五)引导验算,培养习惯

  师:要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做对,可以怎么办?怎么验算?(挑最后一道题验算)学生说,教师板书。

  过渡:看来我们X X班同学真的很会学习!老师真佩服你们!下面,就让我们一鼓作气,来看看今天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请看大屏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础题

  课本113页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2.对比题

  是非审判庭。逐题出示

  23 -49 =29 ( ) 710 -35 =45 ( )

  师:对的请你说说怎么算的?错的说明理由。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怎么算的?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

  五、课堂作业

  课本3页的第3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3)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在课题下面板书:(指不是0的自然数)]

  3.做“练一练”第1题。

  先要求分别看乘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再让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分别板书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看除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二、导探究,学会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例2,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思考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并把所有因数记录下来。有困难时可以和同学商量。

  交流: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各人找出的因数,并按交流的方法板书所有因数。 比较:你认为这里每人找因数的方法,哪个比较好一点?为什么?

  追问: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说明:找36的所有因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想哪两个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地找,也就是这样想:先想1和36,写在因数的两端;(板书)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以吗?为什么?)6和6,相同的只要写一个。中间还有吗?(结合说明板书成:36的因数有:1,2,3,4,6,9,12,1 8,36 。)

  追问: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 让学生按这样的方法把例2里36的因数补充完整。

  提问:现在你能说出36的全部因数了吗?(指名按顺序说一说)

  说明: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还可以用一个圈表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示方法,看看是怎样用图表示的。

  追问: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呈现36因数的集合图)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1 5和1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15有哪些因数,按怎样的方法想的?16呢?(按一对一对的顺序板书结果)

  (3)发现特点。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引导: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现在请你找出3的倍数,把它们记录下来。大家独立试一试。 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

  (2)完成“试一试”。

  (3)发现特点。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

  2.做练习五第1题。

  3.做练习五第2题。

  4.做练习五第3题。

  5.做练习五第4题。

  6.填充。

  (1)7的倍数最小是( ),7的因数最大是( )。

  (2)一个数有因数3,它一定是( )的倍数。

  (3)8是2的( )数,2就是8的( )数。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体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策略】

  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旧知识导入。谁知道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评议和补充。有时候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集中趋势,因此需要新的统计量,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新的统计量。板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统计表:

  理 副经理 员工A 员工B 员工C 员工D 员工E 员工F 员工G 员工H 员工L

  月工资 3000 2000 900 800 750 600 600 600 600 650 500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用哪一个数示工作人员月工资的平均水平?

  3、用平均数为什么不行?

  (月平均工资1000元可是大多数员工根本达不到,因此不合理)

  4、引入中位数和众数。

  将工资从小到大排列去中间的一个就是中位数;出现一组数据中次数最多的成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注意:中位数或众数虽然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他们不能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有时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巩固目标。

  1、认一认。

  2、试一试。这组数据个数是偶数,怎样求它们的中位数呢?引导学生讨论。

  3、教师小结: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取中间两个书的平均数。

  四、课堂总结,教师评价。

  五、布置作业:

  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96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把一个红色乒乓球和一个白色乒乓球放入黑色袋子里,让你摸一摸,它们的可能性相等吗?

  生:相等。

  师:如果放入两个红球和一个白球,可能性相等了吗?

  生:不相等。

  师:我们这节课来研究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打乒乓球吗?如果让你来当裁判,你会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

  出示例1场景图,提问:裁判在做什么?(猜球。场景再现)

  师: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指出: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时,每个运动员猜对的可能性都可以用1/2来表示。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1/2?

  (评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猜左右争夺发球权”的活动展开,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

  2、同步练习

  拿出装有一个红球和一个白球的袋子,问: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生:1/2 师:如果口袋里再放入一个红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

  生:1/3 师:袋子里都只有一个白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怎么会不同呢?

  生:第一次口袋里只有两个球,第二次口袋里有三个球。

  追问:如果再往袋里放入一个白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的白球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如果要使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1/5,口袋里该怎样放球?

  小组讨论,学生汇报:放5个球,其中白球1个。

  (评析:通过学生熟悉的摸球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有几个球,摸到其中一个球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一,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思考方法。)

  3、教学例2

  出示例2中的实物图,让学生说说这6张牌各是什么牌,帮助学生区分“红桃”与“黑桃”。

  师:把这些牌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讨论后明确:一共有6张牌,红桃A有1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1/6。

  一共有6张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1/6。

  师:你还想提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2”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生2:摸到方块2的可能性是1/6,摸到草花2的可能性是1/6,摸到“2”的可能性是1/3。

  生3:一共有6张牌,“2”有两张,摸到“2”的可能性是2/6,也就是1/3。

  生1: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生2:这6张牌中,红桃有3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3/6,也就是1/2。

  对比练习:红桃A、红桃2、红桃3、黑桃A、黑桃2五张,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请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说可能性。

  汇报1:摸到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汇报2;摸到红色牌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汇报3:摸到黑桃3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评析: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从6张牌中任意摸到一张,每一张牌被摸到的可能性都是1/6,从而为解答下面的问题奠定认识基础。教学时,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以促使学生更加透彻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丰富学生对基本思考方法的体验。)

  4、同步练习

  ①学生口答第(1)题中的几个问题

  ②学生讨论:如果指针转动80次,可能有多少次停在红区域?

  指出:由于停在红区域的可性是1/8,所以指针转动80次,可能停在红区域的次数是80次的1/8,也就是10次。

  ③追问:如果把转盘上的指针转80次,停在红区域的次数一定是10次吗?

  生:可能是10次,也可能多于或少于10次。

  (评析:通过练一练,让学生先用分数表示指针转动后,停在每种颜区域的可能性,再根据可能性推算指针转动80次,可能停在各种区域的次数。进一步加深对用分数表示的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三、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1、做练习十八第一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连一连,再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追问: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2、做练习十八第二题

  ①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列表整理题中的条件。

  红色正方体6个面上的数:1、2、3、4、5、6;

  绿色正方体6个面上的数:1、1、2、2、3、3;

  蓝色正方体6个面上的数:1、2、2、3、3、3。

  ②组织比较:正方体都是6个面,为什么抛红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6,而抛绿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3?

  ③学生完成第(2)小题后,组织比较:抛蓝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为什么不一样?

  3、摸球比赛

  师:红球4个,黄球3个,如果摸到红球算老师赢,摸到黄球算你们赢,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为什么?

  生:摸到的红球可能性是4/7,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3/7,比赛不公平。

  (评析:通过练习,让学生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经验,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通过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总评:

  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先从“猜左右争夺发球权”的游戏活动展开,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对可能性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有意义地接受“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是1/2”。然后借助摸牌游戏情境,让学生收集数据,并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并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学习过可能性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所增强。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课件(精选6篇)】相关文章:

高二数学下册课件06-03

五年级下册语文的课件12-21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01-17

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课件09-15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课件01-12

五年级下册语文册课件01-08

五年级语文下册做课件01-06

五年级语文下册猫课件12-30

五年级下册语文《猫》课件12-27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