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时间:2022-05-26 16:51:21 课文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通用11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

  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呈现目标

  三、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四、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五、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六、理解诗句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

  七、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练习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慰藉”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2、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

  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①当夏天阵雨来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犹如地洞。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慰藉)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慰藉)当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戏,草地河滩上玩耍,当你满肚子委屈,孤枕难眠,无言以对时。那小小的天窗还是什么?(慰藉)

  ②的确,这简陋的,在黑暗中透出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是你可以看到外界的窗,它又怎能不是慰藉呢?那么谁给“慰藉”找一个近义词?(安慰、抚慰、安抚、宽慰)

  ③谁来说说你在什么情形下,最需要慰藉?

  三、精读体悟

  1、配乐朗读4-7段。

  这小小的天窗,如此让人神往,它在你最需要慰藉时,给了你快乐、安慰和无尽的温暖,伴你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老师禁不住也想读读它,想走进它。请同学们边听边闭上眼想象,你从这小小的天窗中看到了什么?

  2、描述情境,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看到天窗以外的事物。

  ①补充句子:从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见,你想象到,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想象雨脚、闪电、树影、星空??,想象狂风暴雨、绵绵细雨、雨过天晴??下看到的不同情景;用“也许??也许??也许??”造句。)

  ②我们说这天窗不但给人以慰藉,还是一块神奇的天窗。那么我们说这一方小小的空白真是值得我们赞颂。请以“天窗啊!天窗,是你??”开头,给天窗写一段话。

  3、总结:天窗让我们从“无”中看到了“有”,又从“虚”中看到了“实”,并且比任何时候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这是想象的魅力,也是作者茅盾先生用精炼的笔触写作丰富内蕴的独到之处,让我们领略到了世间不一样的神奇。

  四、家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天窗

  “无”“有”“虚”“实”(精炼)

  (丰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课前准备

  1.“洗脚”公益广告片段的课件。

  2.本单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图。

  3.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4.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6.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7.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xx”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辨析“卜”、“瞥”、“藉”等字的读音、字形,重点理解并积累“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词语。

  2、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通过质疑、解答,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3、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根据“说写双通道”的练习,开展说话训练。背诵课文第7节。

  4、理解作者对天窗的喜爱之情,感受想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

  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准备:

  老师

  课件

  学生

  1、读课文,自学下列词语:“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

  2、依据“阅读新体验”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认识作家——茅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演示:天窗

  (1)启发学生思考:“天窗”的特别之处

  (2)出示: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齐声读

  2、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窗户随处可见。给在那里的活泼好想孩子带去了不一般的生活。一位作家也对它留下深刻印象,写下了文章《天窗》。板书课题

  说明

  通过图片引入加深学生对天窗的感性认识,使思考更直接,直奔主题,为感知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过渡:天窗为什么要开在屋顶上呢?这样一扇简陋的天窗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写下这篇文章呢?

  (一)自读课文思考

  天窗是什么样的?

  天窗在什么情况下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1、交流问题一,出示课文1-3节

  (1)师引读:乡下的房子只有——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于是——

  (2)出示句子,再读:乡下人为了采光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板书:一个小方洞

  2、交流问题二,学习词语“慰藉”

  出示句子: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1)“藉”的读音、字形(与“籍”区分),“慰藉”的意思

  课文中“慰藉”指的是?

  板书:慰藉

  (2)理解:“这时候”是什么时候?

  (3)读句子

  (二)从课文的这两个方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明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后的一个练习要求,此环节帮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即“天窗的样子”“天窗是孩子们下雨天,晚上不想睡时的慰藉”。这样的指导才有层次,学生的概括才会有条理,使老师的指导体现过程。

  三、结合朗读,学习感受

  (一)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你默读第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说夏天阵雨时,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1、出示比喻句:“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读一读

  讨论: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写出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

  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沮丧、孤寂、无奈)

  朗读指导,体会当时的情景。

  小结:屋子四周严严实实的,活泼好动的孩子只有通过天窗看世界,因此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2、学习第五小节

  这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慰藉?(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1)出示比喻句:透过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体会“卜落卜落”(声音轻巧)闪电“带子似的、一瞥”(动作快捷、

  利落)在作者的眼里雨点是可爱的,会跳跃,闪电像顽皮的孩子似的看了一眼就逃走了,天窗外面多么有趣啊!

  指名读

  (2)出示句子:你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

  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这些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他们真实看到的要大十倍百

  倍,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猛烈的风雨雷电呢?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风声、雨声和雷声。出示课件

  理解:扫荡

  (3)指导读第五节(指名读——师范读——男女同学对读)

  小结:天窗很小,看到的外面世界也极有限,但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从看到下雨想象到风声、雷电之声。通过想象忘却了内心的郁闷与无奈,得到了乐趣,得到安慰。

  板书:看到想象到

  (二)而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对于那些被家长逼着上床去休息的孩子们来说,透过这扇小小的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呢?

  1、学习第六、七小节

  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让我们读读作者当时的感受。

  指名读课文的第六、七节

  作者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一颗星,想象到的是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看到的是一朵云,想象到的是无数奇幻的云彩;看到的是一条黑影,想象到的是蝙蝠、夜莺、猫头鹰。

  学习句中写作方法——排比、想象

  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

  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读读课文,试着把下面这段话说具体。

  满天的繁星就像,又像,还像。

  奇幻的云彩好似的山,的马,的巨人

  齐读: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夜景啊!

  引读,读出气势:偶尔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孩子们就想象到

  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之——

  2、小结:这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都是从天窗获得的。孩子们从天窗里得到的安慰,就是想象所带来的无穷的,也是的乐趣。

  3、指导学生背诵第7节

  说明

  第5、7节的教学设计运用媒体促读,句式训练,想象说话等多种手段突破教学难点——体会学习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的作用,并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老师以读代讲,学生有感而发,达到训练的目的。

  四、总结升华,引导质疑,认识作者

  (一)学习第八节,体会“神奇”

  出示句子: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1、怪不得作者感叹——指导读句,注意三个感叹号!(指名读,男女生读)

  2、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神奇”体现在哪儿?

  板书:神奇

  (二)引读第九节,质疑

  1、引读: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

  2、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出示最后一句话。)

  3、引导学生思考: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

  4、学生自读第4——7节讨论,交流

  ①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②解疑:“有”和“实”是指想象出的事物。文中孩子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所以会更真切、广阔、复杂、实在。

  理解:真切

  5.总结:第八节中的“天窗”就是指一切想象的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积极动脑,展开想象。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三)认识作家茅盾,出示资料

  说明

  对第9节的理解,是全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反而会使学习水到渠成。在讨论释疑时,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回顾来再次体味作者写文的真意所在——要学着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学完课文后,再来介绍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学生对作者的敬仰才会更真切,对文章的理解也更透彻。

  五、学习方法,布置作业

  1、思考:文中的孩子是如何想象的?小结:通过仔细的观察从声音、数量、形状、颜色等多方面展开的合理想象。

  2、“说写双通道”练习指导。(根据以上“小结”引导思路。)

  3、作业: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可以用上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它写具体。

  说明

  本文的修辞是一大特点,特别是有关想象的描写。但学生会将多角度的合理想象与胡思乱想混为一谈,结尾时有章法的提炼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文中的“沮丧、懊恼、诅咒、难以置信”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的新词佳句。

  2.默读课文,能通过人物(教授、作者)的言行神态、行为变化等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教授对“我”真诚的无私的鼓励和帮助,懂得对人要多些宽容、多些关爱;同时通过对“我”拉小提琴经历的了解,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并尝试以教授为第一人称创造性的叙述文中故事。

  4.运用抓住课题及课文关键词句等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尝试以教授为第一人称创造性的叙述文中故事。

  教学准备:

  老师

  乐曲:《月光奏鸣曲》,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认真朗读课文,抄写下列词语。

  白痴 沮丧 绝妙 懊恼 神圣 蹑手蹑脚 潜滋暗长

  2.形近词组词。

  锯( ) 蹑( ) 眶( ) 受( )

  踞( ) 镊( ) 框( ) 授( )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沮丧---- 懊恼---- 诅咒----

  和谐----洋溢----难以置信----

  全力以赴----声望----安详----

  慈祥----

  4.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介绍主要内容:______

  5.读课文找出人物的变化。

  “我”演奏变化

  家人情感变化

  老教授鼓励言语的变化

  像是据桌腿的声音

  简直是个白痴

  “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播放《月光奏鸣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要能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板书:唯一的(理解词语)

  (二)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说明: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质疑可有多种角度,其中对课题的质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对课文的主旨也有了理解。

  二、初读课文。

  (一)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好好地读读课文)。

  (二)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老妇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交流:( )的老妇人

  2.“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请同学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对于文中这两位主要人物也已经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1.唯一的听众: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引读体会老教授的身份之高。“声望”就是——(名望),首席小提琴手则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这位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还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可见她是多么受人尊敬啊!

  2.“我”:“音乐白痴”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理解“音乐白痴”:父亲和妹妹一开始认为“我”是一个——(音乐白痴),因为他们觉得——(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二)默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运用抓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理解“指点”并质疑。

  1.结合妹妹前后评价的两句话。

  2.理解“指点”(在技艺上进行指导、点拨。)

  3.对照妹妹的话质疑。

  说明: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统领全文中心的重点词语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同是又能梳理出文章的一条主线。

  (五)小结。

  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课文主要描写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美好的心灵。

  四、作业。

  基础题

  1.熟读课文,抄写词语。 (易混易错字)

  2. 多音字注音组词:藏( ) ( )调( ) ( ) 曲( ) ( )

  3.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沮丧---- 懊恼---- 诅咒---- 和谐---- 洋溢---- 难以置信---- 全力以赴---- 声望---- 慈祥----

  4.抄写文中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

  5.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介绍主要内容: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围绕着课题将故事主要内容完整地叙述出来吗?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总觉得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吧!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他们的故事中去吧!去沐浴爱的雨露,去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直奔重点,挖掘主题。

  一个人由开始被人认为在音乐方面是白痴的、弹琴如锯桌腿的,到后来的在各种文艺晚会上面对成千上百的观众演奏,这有多么大的变化呀!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课文主要描写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美好的心灵。

  说明:直奔主题,要求明确,使学生学有方向,心中有数。

  三、深入学习老教授的话,体会对“我”的鼓励和指点。

  (一)初读老教授的话,理清线索。

  1.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老教授说的话,并大声念出来。

  2.交流,出示

  “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句学生可能找不出,可让学生再仔细读读课文第九节)

  3.自读,读通句子。

  4.引读,理清线索。

  由于父亲和妹妹说听我拉琴是种折磨,于是,有一天清晨,我独自躲在林中练琴,恰巧遇见了一位老人,在我准备溜走时她对我说了这么几句话——(男生读)我被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此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去林中拉琴给她听,而她也总不忘对我说——(女生读)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渐渐地,我开始变了,有一次,她竟对我说——(齐读,随机改成直接对话)

  说明:通过引读,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二)细读老教授的前3句话,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过渡:初次见面时,“我”被老教授那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因此才会有以后的每天清晨都去拉琴给她听的事情发生。

  1.你觉得怎样的语言称得上是“诗一般的语言”。(节奏明快,语句优美)

  2.自读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读起来感觉优美吗?

  3.指名读读2-7节,划出老妇人看到和听到的内容。

  师:这些话看上去很平淡,为什么会令我觉得像诗呢?老人是怎么会想到说这些话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初次见面的那天她看见并听见了什么?

  交流,出示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琴声就像在锯桌腿。

  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一个白痴!”

  我的脸顿时红起来。

  4.结合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想像老教授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

  想像说话

  师:现在你就是这位老教授,请联系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说说此时你会怎么想?

  出示:老教授看到……听到……,心想……

  随机理解“诅咒”,体会“我”的自卑。

  “诅咒”就是咒骂的意思。“我”为什么要“咒骂”自己?(懊恼、沮丧到了极点。)

  指导读句,读出懊恼的语气。

  小结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补充,明白了老教授对“我”说这些话的用意。

  5.体会“每天早晨”,感受老人告诉“我”拉琴贵在坚持。

  老人最后还嘱咐我——(就在每天早晨),从这句话中你有没有听出来,老人其实是在告诉我什么?

  6.再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自读,现在你就是“我”,听了老教授的这3句话之后,分别会有哪些感受?(同桌配合读读、议议。)

  师生配合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7.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这些话读起来感觉并不优美,但却令我觉得是诗一般的语言了吗?

  8.小结: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老妇人呢? (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9.指导朗读。

  自由读句:这是一位老教授用心良苦的指点,自己试着读好句子,要注意语气、语调。

  指名读

  说明:通过细读老教授的 “诗一般的语言”,再体会“我”的内心感受,突出了老人的善解人意,对年轻音乐人的关心、热情鼓励。

  (三)质疑,理解第一个“秘密”。(学习第8节)

  指导学生抓住两处“秘密”提出问题。(预设:秘密是什么意思,这两个秘密一样吗?)默读课文的第八节,我心里珍藏的这一个秘密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四)细读老人的后两句话,体会对我的鼓励。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板书设计:

  天:清鲜、明朗

  景美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拓展阅读:《丝绸之路》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读书的基本方法,学会精读与略读,努力取得效果。

  3、认识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逐步养成勤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增加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知道灵活运用精读与略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今天老师和你们共同学习(板书课题)

  2、精读和略读

  齐读课题(题目是课文的重组成部分)

  3、你从课题中读懂什么?……你能就课题提出些疑问吗?

  (相机板书:精读?略读?)

  二、初读课文领会大意

  1、出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试着做到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长句可多读两遍。

  ②试着解决刚才的疑问。

  ③画出感兴趣或是有疑问的词语,注意积累。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要求正确、流利。

  (2)师生共同评出“朗读之星”声明评议要求:(A)正确:不读错、不添字、漏字(B)流利:不结巴、回读,读破

  (3)刚才解决了哪个问题?

  (4)你是怎样解决的?〈读了第一节〉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我们所读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因此需要精读。我们以前学过的《“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等课文,讲的就是精读的方法。

  a、圈画出来什么是精读?学生上台圈画〈指导读〉

  b、你还了解到哪些知识?

  c、引导体会“”。

  还知道了什么是略读?

  出示:略读就是大略地读。

  了解大意后,再次引导质疑(这与我们刚才所讲的精读好像有些矛盾)你这时有新的疑问产生吗?学生质疑

  三、精读感悟、合作学习2~7节

  1、出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2~7节(自读、圈画、讨论、解决)

  (1)什么要进行略读?

  (2)略读有什么作用?

  (3)怎样进行略读?等会儿选择本小组最拿手的方式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学习小组采用读读讲讲、演演等方式汇报。师鼓励师生评价(相机引导、理解:浩如烟海、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等词)

  四、引导小结

  1、课文2~7节重点介绍了略读,精读与略读看似矛盾,实际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正如最后小节说的(出示)只要我们把精读的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的读书效果。(指名读你读懂了这个句子吗?说说你的理解)

  2、又到了“我积累、我精彩”的时候了。说说这篇课文中的积累。(词语、句子等方面)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略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精读与略读》教学反思

  《精读与略读》是一篇介绍读书常识和读书方法的课文。课文介绍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读书方法,为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侧重点是介绍略读。讲述了略读的意义。

  这篇文章文字浅显,学生通过自学完全能读懂这篇文章,在本课时的教学上我按教学设计以两张学习单让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难度不大,通过阅读课文,文中提及的定义——精读、略读;怎样进行略读的方法学生们都搞得清清楚楚,但如何把在本节课上重点学习到的新的读书方法——略读付之于行动才是我在本节课所要传授的重点。

  我在课堂上用了近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尝试用略读的方法阅读我们将要共读的课外书——《上下五千年》,指导他们看前言、看目录,了解本书的梗概,还让他们读了第一则故事,学习“一目十行”地读书方法。最后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小学阶段课堂上的学习以精读为主,但学生业余的阅读应该以略读为主,从一个人一生时间来看,略读的时间应多于精读。在本节课上我用了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了略读指导,我相信,今天的练习为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略读打下一定的基础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篇10

  课文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卖弄”、“抖擞”等词语的意思。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体验春天带给人们积极向前迈进的力量。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全文,感受春天的气息,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

  3.认识"春",明白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教学过程:

  引课:

  1、说一说带有“马”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马到成功”。

  2、说一说带有“春”的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比如“春暖花开”、“春意盎然”。

  一、初读,感知课文

  1、示课题“春”。

  2、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

  二、再读,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地向我们传递春天的气息的,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1)理清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春的美丽景象的。

  (2)初步体验春天的美。

  三、精读,体味课文,学习第一段。

  这段讲什么意思?出示灯片和课文第一段比较。

  “东风来了,人们盼望的春天也到了。万物苏醒,山青了,水满了,太阳也变红了。”

  这灯片上的句子和第一段的内容差不多,但读起来的感觉为什么会差多了?(突出拟人的写法的生动形象,更好表达作者盼春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试背——齐背。

  四、作业。

  (1)作业本第1题,修改课内组词。

  (2)朗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春景中体会春的无限生机和希望,激发热爱春天之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好的词句。

  教学过程

  1.检查。

  看拼音写词;根据意思写词。

  2.研读。

  (1)齐背第一段,说大意。

  (2)学习第二段。

  ①自由读,思考:第二段作者写了春天哪几方面的景物?

  (小草、花、风、雨。)

  ②指导读“小草”部分。

  ③伙伴互学“花”、“风”两个自然段。

  春花和春风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写出这特点?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

  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春花的多、美,春风的柔和,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④独立自学“春雨”自然段。

  回顾前面的学法:划找——思考——朗读体味——汇报交流——训朗读。

  按此法学习。

  ⑤课内做作业本3、4、5题。

  (3)学习第三段。

  这段讲一个什么意思?在用词上有什么新特点?(AABB式和ABAB式的使用。)

  (4)学习第四段。

  这三句各告诉我们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句顺序能改变吗?

  为什么?

  这三句采用什么写法?该怎么读?为什么要一句比一句加强语气?

  3.作业。

  (1)修改课堂上的作业。

  (2)准备背诵课文,有能力的先背诵四两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交流积累词句的方法,摘录课文好词句。

  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

  读了朱自清的《春》,当你听到“春”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图画,“春”又意味着什么?出示本节目标灯片。

  2.指导背诵。

  (1)检查个别学生四段背诵,并让学生谈谈背诵的方法与经验。

  (2)重点指导背诵第二大段。

  按“小草”“花”“春风”“春雨”的顺序打出四幅彩色灯片,让学生借助灯片中之图及图边上的重点“词语””自由试背——全班试背——指名背——齐背。

  (3)出示第三大段关键字词,让学生借助词语背诵。

  (4)出示全文背诵的板书灯片,指导背诵。

  盼春

  东风脚步

  一切都山水太阳

  绘春

  小草偷偷嫩嫩满是的轻悄悄软绵绵

  花赶趟儿像……仿佛野花遍地是

  雨寻常像……树叶儿傍晚在乡下

  迎春风筝孩子舒活抖擞一年之计

  赞春像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3.学会积累。

  (1)重读“学习提示”,交流各自积累的办法。

  (2)《春》哪些词句特别精彩?该如何积累?

  (3)延伸练习,听《草原》第一段的配乐朗诵,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

  4.训练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6题的连词成段。

  (2)摘录《春》的好词5个以上,好句3句。

  (3)任选1、2题作业。

  ①模仿朱自清写春雨的句子选一件事物写一两句(如西北风、雪花、溪水、怪石等)。

  ②模仿课文写野花的句子写写夜空中的星。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赏读、积累课文介绍莫高窟的优美词语、句段,初步感知文章排比句式的语言魅力。

  3、了解作者点面结合、用词精准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学生的文化底蕴。

  2、积累优美语段,熟读成诵。

  3、感知课文的写作方法与特色,能迁移运用。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搜集介绍莫高窟的文字和图片。

  2、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在祖国的西北,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一颗明珠)它就是我们昨天新学的课文——(读题)莫高窟。

  2、复习词语:这些词你能读正确吗?

  断崖绝壁 举世闻名 神态各异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漫天遨游

  3、读了这些词,你能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莫高窟哪三方面的内容?(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适时板书)

  4、你抓住了课文的哪两句话?

  (1)出示过渡句:莫高窟里不仅有精彩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前半句是第二小节的内容,后半句是第三小节的内容。

  (2)出示: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师:抓住段落中提纲挈领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课文的层次。

  过渡:作者又是如何突出彩塑的精彩绝伦、壁画的宏伟瑰丽呢?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深入探究

  1、彩塑

  (1)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指名回答并出示: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师:作者概括点明了彩塑的特点——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彩塑有多少尊?(两千多尊)作者能面面俱到,一一写来吗?(不能)作者怎么写的?谁来读。

  (2)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作者用了什么句式?让你感受到什么?

  朗读指导并评价::把结构相同的短语进行排比,句式整齐,读来很有气势,增强了感染力,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彩塑的个性鲜明。板书:运用排比。

  作者仿佛用摄像机给我们呈现了三个分镜头,(示图)展示出了菩萨的特点是——慈眉善目,天王的特点——威风凛凛,力士的特点——强壮勇猛,你看,作者用一个词就形象地表现出了一尊彩塑的特点,用词多么精准。(板书:用词精准)让我们读出彩塑各自的特点。

  作者的三个分镜头可以说是一闪而过,是一个概括的面的描写,(板书: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彩塑得多,而且——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3)作者为了突出彩塑的特点,还对准一个独特壮观的卧佛拍了个特写镜头,引读第四句:有一尊卧佛长达——……

  16米有多长,我们把他竖起来,一层楼有3米多,大概几层楼高?真是壮观,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寥寥数语就把卧佛的特点细致传神地描绘出来了,这是一个点的描写。(板书:点)

  朗读指导并评价:让我们一起读出卧佛的特点。

  (4)作者点面结合(板书:结合)去写这两千多尊彩塑,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气息。(读三、四句)

  由这两句不难想象到所有的这些彩塑都是精致巧妙,绝无仅有,这叫“精妙绝伦”。看到这儿,你会如何赞叹?(适时理解“啧啧赞叹”)你们称赞的到底是谁?(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师:作者最后自然地以游人的赞叹作为总结,齐读第二小节最后一句。

  (5)出示: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慈眉善目 威风凛凛

  强壮勇猛 神态安详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文章写这两千多尊彩塑,用了一连串精准的四字词语,才形象地突出了彩塑的特点。让我们把这些四字词语积累背诵下来。

  (6)指导背诵:引导学生把积累的四字词语填入课文第二自然段中。

  出示: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 ),( )。有( )的菩萨,有( )的天王,还有( )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 )。看到这一尊尊( )的彩塑,游人无不( )。

  (7)示四幅相应的图,师引背。

  师总结: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式,点面结合地来写,而且用词精准,从而突出了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

  过渡: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2.壁画

  (1)作者同样运用了这些写作方法,请大家自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排比句,如何体现出“点面结合、用词精准“的特点,可以圈画批注。

  (2)学生自读后交流第一句排比句式:

  ◆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A 用了“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让你感受到什么?(不仅句式整齐,而且感受到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这样的壁画有多大的面积?(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相当于我们的体育馆有100多个。真是宏伟瑰丽啊。读中体会。

  B 作者选取了一些壁画,拍摄了一组分镜头,(示图)这是概括的“面”的描写。

  C 出示:( )佛教故事

  ( )神佛形象

  ( )民间生活

  ( )自然风光

  请学生把括号里的词语填好后,问:你体会到什么?(用词精准) 朗读体会。

  引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在这些壁画中,飞天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作者浓墨重彩地来描写,这是一个“点”的描写。

  ◆出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A这句又用了什么排比句式?(有的……有的……)而且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列举了飞天的优美造型,课文一口气用了几个“有的”?你体会到什么?(飞天造型得多)还从哪里体会到?(成百上千、一个省略号)

  朗读指导并评价:飞天的姿态万千,真让人身临其境,眼花缭乱啊。

  B用词的精准又体现在哪里?

  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花篮,( )鲜花;有的怀( )琵琶,轻( )银弦;有的( )身子,自天而( );有的彩带( ),漫天( );有的( )双臂,翩翩( )……

  请学生把括号里的词语填好后,问:你体会到什么?(动词的精准,突出了飞天的姿态万千、妩媚动人)

  让我们图文结合,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欣赏飞天万千的姿态。(出示五幅飞天造型图)

  过渡:这就是敦煌的飞天,敦煌宏伟瑰丽的壁画。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3)激发情感,朗读体会。

  这么精美的文字值得我们积累背诵。出示填空,指导背诵。

  ◆学生练背。

  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 )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的壁画。壁画的内容( ),有( )佛教故事的,有( )神佛形象的,有( )民间生活的,还有( )自然风光的。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有的( ),( )……

  ◆指名四个同学分句背。

  ◆示相应的图,师引背。

  3.藏经洞

  引读过渡: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1)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像:它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

  (2)学生读课文。

  (3)学生交流,适时指导:请你再读这一句:“洞里曾藏有……”,从这个“曾”字读出来什么?(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如今都没有了;帝国主义的野蛮与无耻。)板书:曾经辉煌。

  这数万多的珍贵文物都到哪里去了?(出示一段话,学生阅读)

  敦煌遗书流散

  藏经洞发现后,帝国主义探险家闻风而至,纷纷来到敦煌,用骗取等手段,将敦煌遗书及壁画雕塑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

  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圆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卷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一叠银圆换去了十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就这样,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4)是啊,我们多么希望历史能够改写,但历史毕竟已经成为历史。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懦弱和沧桑,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小节。

  三、总结提升。

  1.莫高窟虽然经过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它仍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依然是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因为莫高窟不仅有着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经有过的众多文物,由此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时我们不由得赞叹道: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外国的旅游者也这样评价:(出示)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而我国著名作家作秋雨这样评价:

  出示: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3、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最后一小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默写课文中描写飞天的语句。

  2、学做小作家:运用这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如狮子林中的假山,云雾的变化等。写作方法指导:(指板书)可以运用排比句式,注意点面结合、用词精准。

  3、盛大的敦煌莫高窟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阅读,了解莫高窟更多的资料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通用11篇)】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神奇的克隆》课文及教案09-14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望月课文03-16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大人们这样说》教案03-02

五年级语文下册《冬不拉》课文12-17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案03-15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课文12-17

五年级语文下册《虎口藏宝》课文04-30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水04-15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早》课文12-17